关注耳疾,共筑健康
------预防和减少耳病侵害,提高人口素质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者损失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已严重影响到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强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加强耳病防治,预防听力残疾,提高人口素质,值此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对来我院诊治的常见的几种引起听力障碍的疾病作一简要介绍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该病以冬春季多发,中耳的局部感染、中耳变态反应以及咽鼓管的功能障碍(如小儿腺样体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等)都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其症状包括听力减退、轻微耳痛、耳鸣、耳闷胀、闭塞感,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耳鼓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或可透过鼓膜看见鼓室积液的液平面。治疗上可根据不同病情采用局部或全身用药、鼓膜切开或置管、咽鼓管吹张等方法,对于如小儿腺样体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鼻息肉等所致者,则应积极手术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解除咽鼓管的阻塞。
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也是我地区常见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按发病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常于感冒后发病,也以冬春季多见,可出现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耳鸣、耳流脓等症状。体格检查可见鼓膜急性充血、鼓膜穿孔、鼓室流脓。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全身、局部应用抗身素,严重病例甚至需要立即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程超过6—8周,则病变造成中耳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的不可逆损伤,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以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其主要临床特点。根据病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型。其中因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病变可破坏周围骨质进而引起颅内、外并发症,故危险性最大,一经确诊,需尽早手术治疗。
此外,由药物、噪音、年龄老化等原因引起内听器、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也可引起听力下降,此类听力减退称为感因神经性聋。患者出现听力减退,首先应明确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其次应明确听力下降的性质及程度。我院现有的纯音测听、声阻抗、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力检查仪器可明确听力下降的性质及程度。
大力宣传和普及防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聋意识,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预防和减少耳病与听力障碍对人类健康的侵害,提高全国的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