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似锦照红城,奋楫扬帆正当时。2024年7月19日~21日,由贵州省医学会、北京健康促进会共同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2024遵义学术会议”在盛夏的遵义成功举办。会议共设1个主旨论坛、18个分论坛,近30场内镜操作演示,4个消化疾病和消化内镜比赛专场,会议邀请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多位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多位学会领导、国内外383位知名专家学者相聚红城遵义,聚焦消化道癌及消化系统疑难病、罕见病、多发病多学科综合诊治最新进展及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提升。
开幕式由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雪梅教授主持。刘教授表示,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2024遵义学术会议(后简称“遵义会议”)行至今年已是第7个年头,7年来会议始终践行探索学科创新、深化学术交流、助力全民健康的方针,不断发出贵州消化声音,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刘教授向远道而来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向多年来一直支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学科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同道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诚挚地感谢。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主持开幕式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余昌胤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在致辞中,余教授表示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全国消化同仁的大力支持,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学术分享和交流,各位与会专家能够积累学科领域创新经验,深化学术交流,共攀学术高峰,同时推动国内外和学术平台之间的交流、互动,打造全球学术共同体,以实际行动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以学术研究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余昌胤教授致辞
消化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其中不乏部分少见病与罕见病的存在。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庹必光教授表示,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遵义学术会议的举办,为贵州消化同仁提供了向全国消化同道学习、交流的平台。2024年是遵义会议举办的第7届,庹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多年来对贵州消化事业的支持,为贵州带来了消化学科建设、消化疾病防治的新理念、新观念,以及消化疾病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与各位专家交流学习,使贵州消化疾病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也推进了贵州消化疾病事业的发展。
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庹必光教授致辞
贵州省医学会杨克勤会长高度肯定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贵州省消化专科发展所起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真正做到了明确亚专科强势发展,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医疗专科中心,充分发挥了贵州消化引领专科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为贵州省消化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最后,杨会长代表贵州省医学会对大会组委会和全体会务人员辛勤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祝各位省内同仁学有所获,满载而归。
贵州省医学会杨克勤会长致辞
从当前数据预估,我国的西南地区或是西北地区未来可能是消化道癌的高发地区,但与全球相比,我国消化道癌筛查、诊疗工作起步较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庹必光教授在七年前前瞻性地创办了遵义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西南地区消化道癌的诊治水平。最后,金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对2024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七年来,遵义会议始终保持高质量,吸引了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消化同道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学科团队在庹必光教授与刘雪梅主任的带领下,取得了非常突出的业绩,在此,唐教授希望今后各位领导、各位同道能够继续大力支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学科团队的工作,也希望全国消化同道携手互助,共谋消化事业新发展。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致辞
唐承薇教授:感冒,肝硬化患者如何处置?
感冒是指局限于上呼吸道,以病毒感染为主的病症。报告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重点介绍了肝硬化患者感冒的对策。唐教授指出,肝硬化患者容易感冒且感冒后难以自限,往往与其系统炎症水平高、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唐教授建议长期低剂量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不仅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免疫失功能,显著减少失代偿事件(例如出血、感染、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而且有助于减少感冒推动的肝硬化失代偿,感冒症状易于自限。流行性病毒性感冒后,肝硬化患者应坚持基础肝病治疗,早期可使用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等,但对于OTC复方制剂应谨慎使用;若患者出现发热,可适当增加COX-2抑制剂的服用剂量,及早评估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最后,唐教授强调肝硬化患者一定不要乱用药,避免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作报告
金震东教授:消化肿瘤EUS诊治进展
2012~2022年十年间,全球超声内镜(EUS)相关SCI文章发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结合我国新近发表的指南/共识以及文献,分享了EUS在食管癌、胃癌、胃肠间质瘤、胃淋巴瘤、结直肠肿瘤、胰腺实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详细地阐述了小探头EUS、大探头EUS以及穿刺EUS在消化道肿瘤中的适应证以及使用价值。金教授表示,随着EUS的广泛深入开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化系肿瘤得到更加精准的分期和病理诊断。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作报告
房静远教授:调控肠微生态防止大肠癌: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从基础与临床两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团队以及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微生态与大肠癌的研究进展,涉及大肠癌治疗疗效影响、大肠癌预防以及大肠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中,房教授团队不仅发现共生梭菌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促进大肠癌,还发现具核梭杆菌RadD与宿主膜受体CD147互作促进大肠癌进展,以上两项最新研究进展将于不久后见刊。此外,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发表了多项微生态与大肠癌的研究成果,如约氏乳酸杆菌关键代谢物吲哚丙酸可提高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疗效;麦芽香肉杆菌促进肠道维生素D的产生以抑制雌性小鼠大肠癌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作报告
杨云生教授:301 IBD数据库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是近20年来我国发病率暴增的慢性疾病之一,当务之急是了解IBD的疾病特征与应对方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教授分享了301医院IBD数据库建设经验与成果,并指出该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有效、系统地整理和管理IBD患者的大量数据,提高IBD患者长期随访和治疗反应监测管理的有效性,为IB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教授作报告
“贵州省炎症性肠病专病医联体协作模式交流项目”在会议期间启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连线致辞
周丽雅教授:抑酸治疗对Hp感染根除中的作用
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PI)以及P-CAB的相继问世,使得临床治疗中抑酸作用越来越强。那么,在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治疗中,P-CAB与PPI的疗效有何不同呢?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教授指出P-CAB能够进一步增加抑酸能力,有利于提高Hp根除率。二联方案中,P-CAB bid能够取得新一代PPI qid的效果;在铋剂四联方案中,P-CAB不仅显示了优于PPI四联方案的趋势,同时展现了与PPI相似的、良好的短期安全性。随着胃酸抑制越来越被重视,周教授指出胃酸抑制将成为Hp根除治疗的决定因素之一。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教授作报告
邹多武教授: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进展及热点问题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炎症,根据组织学类型、血清IgG 4水平,是否存在粒细胞上皮样病变及对激素的应答情况,分为1型AIP和2型AIP。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总结了近年来AIP诊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根据AIP面临的热点问题,例如AIP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AIP的临床结局以及AIP治疗的困惑等,给予了针对性的解答。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作报告
聂勇战教授:肿瘤早筛早诊的前沿问题
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2000万,死亡病例约100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我国肿瘤仍然呈上升趋势,国家的肿瘤防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针对这一现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分享了肿瘤早筛早诊中的前沿问题,以期为各位消化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作报告
李景南教授:如何发现消化罕见病—聚焦基因分析
《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指出,即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划入罕见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分析了我国消化罕见病现的特点,指出虽然消化系统罕见病不多见,但是多数存在消化系统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应提高识别常见症状背后少见疾病的能力。此外,罕见疾病多数存在遗传背景,基因检测在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外显子测序是主要检测方法。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作报告
邹晓平教授:肝门胆管癌的内镜诊疗进展
直视胆道镜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肝门胆管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进步,目前,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是面临的主要难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晓平教授认为精准引流是肝门胆管癌治疗的关键。胆管引流的方法包括经皮经肝引流法与内镜下胆管引流,后者包括ERCP与EUS-BD,是目前临床重要的引流方法。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引流方法呢?邹教授指出,对于不能手术的1型肝门部胆管癌建议使用单个金属或塑料支架;对于不能手术的高级别肝门部胆管癌,双侧金属支架Stent in stent 放置则更为理想和有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晓平教授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冀明教授主持会议
杨爱明教授:ERCP与EUS融合的意义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主要介绍了ERCP与EUS(简称“两E”)融合在胆胰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杨教授指出,两E融合技术的应用需满足在同一时空具备进行EUS和ERCP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胰胆疾病患者在术前享有充分的知情同意,操作医生需要充分分析患者资料。那么,两E技术操作顺序如何决定呢?对此,杨教授表示需要从以下4个维度考虑:1)EUS决定ERCP与否;2)EUS穿刺-ERCP支架;3)ERCP失败-EUS补充;4)EUS穿刺失败-ERCP补充。两E技术的融合能够避免不必要的ERCP所带来的并发症,对于节约时间、提高效益、减少平均住院天数,提高CMI值(即病例组合指数,是一种用于衡量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实现临床高质量发展,提高内镜应用前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作报告
孙思予教授:消化内镜闭合技术进展
内镜下创面闭合技术是目前研究热点,创面闭合技术的进步是内镜手术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孙思予教授指出较大的高张力创面是目前闭合的难点。孙教授对目前常用的消化内镜闭合技术的适应证、优点、缺点作了详细地介绍;同时针对当前闭合技术的应用现状,孙教授有针对性地分享了盛京解决方案——新型蝴蝶夹(TTS-BT)技术,该技术可针对任何部位完成各种类需求的创面闭合,未来也将因其强大闭合功能而衍生内镜新术式。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孙思予教授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游苏宁教授作《应重视医疗场所暴力防范》的报告
自2019年与日本新泻大学建立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消化道早癌基础与临床医学中心,每年特设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消化道早癌论坛,聚焦中日两国消化道早癌内镜下早诊早治、内镜-病理-病例-高质量护理配合全流程管理及人才培养,至今已为贵州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培养了1000多名消化专业人才。
论坛由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主持,世界内镜组织主席(WEO)田尻久雄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日本新泻大学医齿综合病院寺井崇二教授以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庹必光教授分别致辞,高度赞扬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推动消化道早癌筛查、促进深层次国际合作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绩,并期待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主持会议
世界内镜组织(WEO)主席田尻久雄教授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致辞
日本再生医学学会主席、日本新泻大学医齿综合病院寺井崇二教授致辞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庹必光教授致辞
在随后的学术环节中,田尻久雄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NTT東日本関東病院大圃研教授、寺井崇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日本东京国立癌研究中心中央病院齋藤豊教授、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部水野研—教授分别带来精彩的专题报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林香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金木兰教授担任现场翻译。
聊城市人民医院石莎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狄连君教授先后分享了两例消化道早癌病例,中日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交流。
世界内镜组织(WEO)主席田尻久雄教授作报告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作报告
日本新泻大学医齿综合病院寺井崇二教授作报告
NTT東日本関東病院大圃研教授作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作报告
日本东京国立癌研究中心中央病院齋藤豊教授作报告
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部水野研一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林香春教授担任现场翻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金木兰教授担任现场翻译
聊城市人民医院石莎教授报告病例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狄连君教授报告病例
会议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柴宁莉教授、北京清华长庚黄永辉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锐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徐美东教授、日本东京国立癌研究中心中央病院齋藤豊教授、NTT东日本关东病院大圃研教授、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部水野研一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梅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金鹏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覃山羽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李百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杨建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丽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晏维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许良璧教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何朝晖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红平教授、王海波教授、吴会超教授、顾进教授、石国庆教授、牟海军教授、张华教授、万硕教授演示ESD及衍生技术、超声内镜及ERCP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近30场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操作。
除了主旨论坛、早癌论坛、内镜操作演示,本次遵义会议还设置了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程管理MDT诊治专场、消化心身疾病专场、胆胰系统疾病专场、疑难重症疾病临床诊疗专场、自身免疫性消化系统疾病专场等多个消化疾病专场。为期三天的会议在与会人员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刘雪梅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聚焦消化道癌及消化系统疑难病、罕见病、多发病多学科诊治最新进展以及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提升,不仅荟萃前沿进展与最新的学术动态,同时也是消化内镜技术展示的舞台,相信此次会议内容会对大家的临床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和提高。期待来年与各位消化同仁再聚遵义,共话消化道癌及消化疾病新进展。”
一路向前,锐意创新,持续发展中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是贵州省消化领域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国家卫健委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消化学科)基地、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消化道早癌基础与临床医学中心及消化道早癌诊疗培训基地。
消化内科含病房(两个病区109张床)、门诊(8个诊室)、消化内镜中心、消化病研究所4个功能部分。其消化内镜中心,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规模大、和设备先进及完善的国内一流的内镜诊疗中心。学科目前形成了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程管理、胆胰系统疾病全程管理、消化重症、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肝病等6个稳定亚专业方向。2023年门诊量近8万人次,出院病人6000余人,内镜诊疗量近6万人次,ESD、ERCP、EUS及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微创治疗等三、四级微创手术近6000台,其中内镜微创手术占比83.01%,CMI值1.52, RW>2病例每月近百例。形成了以消化内镜微创为特色的消化疑难疾病及急危重症诊治体系。其中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程管理、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和肝硬化食道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为学科特色及优势技术。
2019建立“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道早癌基础与临床医学中心”以及“日本新泻大学医学系-中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道早癌诊治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消化学科),开展中日消化道早癌培训班、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培训班,ERCP培训班,超声内镜培训班和IBD培训班等50多期。目前除了我省消化专业人员外,还有来自四川、广西、云南、重庆、陕西、山东、新疆、海南、新疆等省市的消化专业医生来我院培训学习。至今已为我省及国内其它地区培养了1000多名消化专业人才。
在消化疾病基础研究方面,消化内科拥有贵州省消化疾病研究所,以离子通道与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机制为重点研究方向。近5年来获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级项目30多项,在权威杂志JCI、GIE、Cancer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300多篇, 60多次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如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世界内镜大会(ENDO2024)、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日本消化疾病周(JDDW)上大会发言,2020年获美国消化疾病周“特邀讲者”。特别值得一提,2015年消化内科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到10年间,消化内科2023年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学科传承创新、稳步快速发展。
通过长期不懈的建设,学科目前已逐步形成以提高疑难罕见疾病诊疗水平,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医学人才为一体在国内及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消化病学科。
欢迎投稿!
tougao@medvoices.cn
稿件类型:研究速递,综述译稿,指南/共识,病例分享。
版权属《消化医声》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授权同意(加小编微信:GI-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