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肺结节、肺癌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分不清楚就诊内科还是外科,奔波于多个科室,内心十分担忧和焦虑。今天我们来了解的MDT,就让“医生多会诊、病人少跑路”成为现实,体现了对患者的深切关怀与帮助。
周亮,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遵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副主任,贵州省第六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呼吸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专委会肺癌学组委员,贵州省医学会伦理学分会常委,贵州省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小于等于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同时不伴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肺癌是指起源于呼吸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它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结节不一定是肺癌,但早期的肺癌,大多数表现为肺结节。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二者关系,发现肺结节时需要重视,但无需过度紧张。
我国的研究数据显示,45岁之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目前将年龄大于等于45岁,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归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
1.长期大量吸烟的“老烟枪”,尤其是每天吸烟包数乘以吸烟的年数,大于或等于20的人群。
2.长期有吸二手烟和环境油烟吸入的人群,特别是女性人群要提高重视。
3.职业上长期接触致癌物:比如石棉、煤烟、焦油、矿井空气中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等。
4.个人有肿瘤史:比如既往罹患其他恶性肿瘤,可能携带异常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5.有肺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罹患肺癌的患者。
6.有慢性的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慢阻肺、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这样的患者肺癌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
遵医附院是中国早期肺癌诊治协作组的成员单位,早在2015年6月,由附院的呼吸二科牵头多个学科,成立了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遵医附院的肺结节诊治分中心,2019年11月,呼吸二科集合多个学科力量,成立了院内首个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肺结节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那么叫MDT,对部分疑难或特殊的肺结节肺癌患者,进行一站式的多学科会诊,解决了患者无法挂到知名专家号,多个学科反复挂号、排队待床时间长等问题。
多学科团队简称MDT,是一种国际先进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多个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这种诊疗模式充分考虑患者的身心状况和个体差异,由多个相关科室相互协作,定期、定址的进行集体讨论,为患者制定目前科学、合理、规范的诊治方案,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人最大程度的获益。肺结节肺癌MDT是一个依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而成立的专科门诊。在接到MDT诊疗需求后,在约定的时间里,会诊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依据和研究进展,结合自身经验,针对患者病情展开多学科讨论,力争为患者给予当前最优的诊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建议行肺结节肺癌MDT:
1、尚未确诊但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疑难肺结节患者;
2、高龄、合并症多、并发症多的肺结节、肺癌患者;
3、局部晚期和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4. 小细胞肺癌患者;
5、复杂的、疑难的肺癌,比如多原发的肺癌、寡转移、脑膜转移、组织类型转化、少见突变、罕见病理类型和其他基因突变等;
6、与治疗相关的,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情况,如:治疗存在重大争议;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更改原始的治疗方案;还有就是治疗后疾病出现了进展,需要给他拟定新的治疗方案。
文章来源:遵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