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雨量充沛的时期,是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期,在我国,城乡居民素来就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而有毒的蘑菇和可食的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似,所以常常造成误食中毒。近几年,毒蘑菇中毒一直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预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公众饮食安全,我们今天特别邀请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急诊科陆元兰副主任医师作客名医访谈,来为大家科普相关的知识。
陆元兰,中共党员,硕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急救学教研室副主任、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副主任、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主任,遵义市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遵义市创伤救治联盟副主席。对急危重症、急性中毒、休克、脓毒症、呼吸衰竭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目前报道的我国有毒蘑菇种类超过520多种,以云南省中毒的事件例数、中毒死亡例数最多,其次为贵州、四川、广西。我院是遵义市中毒的医学中心,每年都有几十例比较重的蘑菇中毒患者,在我院住院治疗。 一般主要是在夏秋季,每年稍有波动,在6-8月。在我们贵州省,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有毒蘑菇叫假淡红鹅膏,它的高发季节在10-11月。怎么识别有毒的蘑菇呢?是不是颜色越鲜艳的蘑菇毒性越大呢? 在民间流行很多识别蘑菇的方法,并没有准确区分有毒和无毒蘑菇的准确说法,比如说下面的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这些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不是颜色鲜艳的蘑菇都有毒,颜色越鲜艳越毒,比如说在我国常见的致命鹅膏是白伞,灰花鹅膏是灰伞,假淡红鹅膏是淡黄伞,这些都是剧毒的蘑菇。 通俗的说:头上带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这就是鹅膏典型的一个特征。
![]()
食用蘑菇发生了中毒症状以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食用蘑菇以后出现不适的症状,比如说恶心、呕吐、头昏、眼花、皮肤发黄、少尿、茶色尿等症状,特别是同食的人有类似的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果是在中毒6小时以内,患者的神志清楚,可以在家里面先行催吐的治疗,送到医院以后,做相关的生化指标的检查,根据临床及生化结果,初步判断中毒的轻重。食用有毒蘑菇,严重的会出现肝肾功能的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应尽可能配合医生做好蘑菇中毒的种类鉴定,尽早到医院就诊。患者和家属应该怎样配合医生,做好蘑菇种类的鉴定呢? 蘑菇中毒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临床上应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所以我们早期应该明确,它是否是致死性蘑菇中毒,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致死性蘑菇中毒有潜伏期和假愈期,中毒早期容易被忽视,所以中毒的患者家属,以及首诊医生,应该一起配合采集蘑菇的信息,要收集蘑菇的照片,剩余的食物,采集蘑菇的地点,留取患者的标本,通知当地的疾控中心,开展现场的调查和蘑菇的鉴定,如果怀疑是致死性的蘑菇中毒,将患者转运到有救治经验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蘑菇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发生在农村,并没有很准确、很便捷鉴别毒蘑菇的方法,为了保障您和您家人的健康,最好预防蘑菇中毒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美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