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脑转移瘤作为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一直是患者和家属高度关注的难题。颅脑构造复杂,一旦出现转移瘤必须及时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时间。为了帮助大家更加科学地认识这类疾病,今天我们特别邀请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赵洪新副主任医师,为大家科普关于脑转移瘤治疗的相关知识。
赵洪新
硕士,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西南专科联盟理事,贵州省抗癫痫协会理事会理事,遵义市神经外科协会理事。擅长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机器人颅内病灶穿刺术,颅脑创伤诊疗等。
脑转移瘤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脑转移瘤是原发于人体其他器官、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并在颅内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脑转移瘤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4~10倍,20%~40%的恶性肿瘤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脑转移瘤主要有哪些类型呢?
转移瘤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常见的来源是肺癌,约占脑转移瘤的40%~60%,18%~61%肺癌患者会在疾病过程中发生脑转移,其次是乳腺癌约占15%、再次是黑色素瘤、肾细胞瘤胃肠道肿瘤、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从转移途径来看,多数是通过血液转移,肿瘤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颅内;也有少数是经淋巴系统转移。不同类型的转移瘤在颅内的分布和生长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大多数会转移脑组织内,大脑约占80%,小脑约15%,脑干约5%,少部分为会转移至颅骨或者脑膜。大部分患者脑内转移瘤为多个病灶。
当患者出现脑转移瘤时,通常会有哪些明显的临床表现呢?
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还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呕吐;部分患者会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此外,肢体乏力、麻木、抽搐,以及言语障碍、性格改变、认知功能下降也是常见的表现。如果转移瘤位于重要功能区,症状可能会更早、更明显。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
目前主要依靠哪些检查手段确诊脑转移瘤呢?
诊断脑转移瘤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原发肿瘤病史,这非常重要。然后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查看是否有相应的阳性表现。辅助检查中,CT 检查也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简单快捷费用少,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敏感的方法,尤其是增强 MRI,它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使用PET-CT检查,对于全身转移有很好的显示,同时,还需要结合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
对于脑转移瘤患者,该如何有效治疗?
脑转移瘤需要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是脑转移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当转移瘤数量较少,一般在3个之内时,且位于可切除的部位,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时,手术切除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同时获取病理标本,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此外,如果转移瘤导致了严重的脑水肿、出血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手术也可能是紧急的抢救措施。对于多发转移、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切除困难时,或者患者全身状况差、原发肿瘤广泛转移的情况,手术可能不是首选。
如果患者考虑为脑转移瘤,又不适合开颅肿瘤切除,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对于大部分患者,既往的肿瘤病史是明确的,但是部分患者检查发现时已经考虑为脑转移瘤,但是常规检查未发现原发病灶,或原发考虑病灶位置又不适合手术,这就要需要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了,我们目前运用于临床的比较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是集合手术导航系统——手术规划系统——机械手臂于一体的,核心优势在于 “亚毫米级精准” 和 “脑结构保护”,它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0.5mm以下,理论精度可以达0.26mm。可以对病灶行穿刺活检术,时间短,创伤小,精准取得病理标本,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长期实践,我们可以综合运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神经内镜,显微镜,术中电生理监测等各种先进的设备,做到精准肿瘤定位,合理规划切口,神经功能保护,尽可能保证手术安全。
对于大部分患者,既往的肿瘤病史是明确的,但是部分患者检查发现时已经考虑为脑转移瘤,但是常规检查未发现原发病灶,或原发考虑病灶位置又不适合手术,这就要需要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了,我们目前运用于临床的比较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是集合手术导航系统——手术规划系统——机械手臂于一体的,核心优势在于 “亚毫米级精准” 和 “脑结构保护”,它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0.5mm以下,理论精度可以达0.26mm。可以对病灶行穿刺活检术,时间短,创伤小,精准取得病理标本,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长期实践,我们可以综合运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神经内镜,显微镜,术中电生理监测等各种先进的设备,做到精准肿瘤定位,合理规划切口,神经功能保护,尽可能保证手术安全。
术后患者如何控制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呢?
术后综合治疗非常关键,这个时候我们会考虑通过多学科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常见的后继治疗包括放疗,化疗,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此外,还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脑水肿、抗癫痫、营养神经等,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后继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多学科协作,对患者治疗具有什么优势?
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已经成为趋势,通常涉及神经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有时还需要介入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参与。神经外科主要负责手术评估和实施;肿瘤内科会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和患者的全身情况制定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方案;放疗科则规划术后放疗或单纯放疗的方案;影像科通过先进的检查设备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支持;病理科对肿瘤组织进行分析,明确病理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这种协作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能够制定出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让患者得到更优化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转移瘤的治疗有没有一些新的进展或发展方向?
医学技术的进步为脑转移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手术技术方面,在放疗领域,药物治疗方面,比较以往有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在脑转移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精准医学的发展,实现对脑转移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同时希望,医疗进步可以从根源上预防和控制颅内转移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来源:遵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