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姚正辉带着组织的重托,走进正安县班竹镇高原村。这个深藏于大山深处的村庄,以宁静质朴的姿态迎接了这位新任驻村第一书记。
两载春秋,七百多个日夜,姚正辉从忐忑到坚定,从陌生到熟悉,他以实干为笔、以真心为墨,把脚印刻在田间地头,把真情留在百姓心中。在高原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从外来干部到“自家人”
初到高原村,语言沟通、风俗差异、工作方式的转变都给姚正辉带来了挑战。但他明白,驻村先驻心,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开展好工作。
姚正辉介绍,从到村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走进群众”当作核心任务,频繁走访村民家庭,与村民聊天,倾听他们的急难愁盼。从住房困难、子女教育到医疗保障,他将群众的每件“小事”都记在心上,并尽力协调解决。
一次走访高原村西山组时,姚正辉来到前老支书家中,老支书的老伴曾向他倾诉:“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养点鸡、攒点鸡蛋,想拿到镇上卖换点零花钱都难。”
这句话,道出了高原村许多留守老人的困境——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年轻人大多外出,老人们靠着零星养殖补贴家用,却常常因销路不畅、运输不便,让土特产“烂在手里”。
为了帮老人们解决难题,他姚正辉主动当起了村里的“推销员”,他联系单位的同事、身边的朋友,把村民的鸡蛋、土鸡、蜂蜜等土特产打包购买,他再利用回遵义的机会送货上门。
两年来,累计帮助群众销售鸡蛋、鸡、蜂蜜等土特产3万余元。当再次走访老支书家时,老人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姚书记,不用跑路钱就到包里了,我和老伴都很感谢你!”
就这样,靠着一件件实事、一次次交心,姚正辉渐渐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人”。村民们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是找他;家里有喜事,也会主动邀他来坐坐。这份信任,成了他开展驻村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农村要发展,关键在党。”这是姚正辉驻村之初就坚定的信念。
姚正辉介绍,到村后,他第一时间调研村党组织建设情况,发现村里存在党组织制度落实不到位、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他暗下决心,要把村党组织打造成带领村民致富的“主心骨”。
姚正辉从落实基本制度入手,他主动扛起村党建工作的担子:每月定期组织“三会一课”,让党员们坐在一起学政策、谈发展;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义务修路、帮困难群众干农活,把党组织的作用落到实处。
针对老党员,他经常上门走访慰问,听他们讲村里的历史,也向他们征求工作意见;对于表现优秀的年轻党员,他积极鼓励他们带头创业,为村里的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两年努力,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驻村两年间,高原村的工作人员从5人增加到7人,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村委会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也让村里的发展有了更多“生力军”。
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姚正辉始终认为,驻村工作唯有把群众“小事”当作“大事”,才能真正做好为民服务。
他不仅关注村民的经济困难,更着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初到村委会时,老旧的电脑开机就要五分钟,还经常蓝屏死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姚正辉积极向派出单位汇报争取,获得了5万元资金支持,为村委会添置了4台新电脑、3台打印机、2台碎纸机和LED大屏。“现在我们村的办公条件应该是整个班竹镇最好的了!”村干部们高兴地说。
2024年4月,一场大雨让村委会一楼积水深至膝盖。在了解到村委会逢雨必淹的情况后,姚正辉又争取2万元经费改造排水系统,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村庄多年的问题。
针对村庄环境治理,他争取8万元经费修建垃圾池、修补破损路面。在乡村治理方面,姚正辉与村干部一起走访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及特殊困难家庭,认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两年间,他参与处理了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经济纠纷等20起,每起纠纷都得到圆满解决。
今年6月,驻村工作期满。姚正辉离别那天,西山组村民专程从贵阳赶回,送上了一面写着“驻村帮扶办实事,为民服务暖人心”的锦旗。十七个金黄大字,见证了两年来干部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回顾七百多个日夜的驻村岁月,姚正辉感慨万千,他表示,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增长,而是有温度的人心工程。虽然驻村工作有期限,但为民服务没有终点,他将继续关注高原村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尽己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