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急救,仅需34分钟
——我院胸痛中心再创最低血管开通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而又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病因做出准确判断并实施正确治疗至关重要。目前急诊介入手术(支架术)是治疗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手段,但手术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如能在发病后的12小时内开通堵塞的血管,将大大保护患者心脏功能,降低死亡。然而,既往以突发胸痛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由于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之间、三甲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同救治机制,使从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到转院,再到挂号、检查和缴费,最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其中环节耽误大量宝贵时间,使患者即便接受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也大打折扣,且显著增加患者等待手术过程中的猝死风险。我院胸痛中心建立,即立足于建立和完善基层医院与我院之间、院内急诊科和心内科之间、临床科室和功能科室之间对于急性胸痛患者(最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栓塞)快速转诊和协同救治机制,最终在我院建立以胸痛中心为核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区域化协同救治体系和网络。
我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胸痛中心建设主要负责人之一石蓓教授介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堵塞的心脏血管,对于挽救患者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自今年2月我院胸痛中心成立以来,通过胸痛中心平台和网络,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延伸到院外、基层医院和各个社区,实现了救治流程的前向延伸和内部重塑以及患者在急救医院之间的无缝对接和转诊,基层医院心电图和检验结果实时远程传输和诊断,大大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转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延误,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以胸痛中心平台和网络为核心,加强了我院心内科、急诊科与基层医院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建立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和分级诊疗体系。我院胸痛中心运行半年来,已成功救治260余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基层医院和社区转诊至我院并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超过百余例,这是胸痛中心成立前往年同期所没有的,且患者从转诊至接受急诊介入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也显著缩短,从最初的数小时至10余小时缩短至目前的平均3小时左右。近两个月以来,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通堵塞血管的时间不断缩短,平均在120分钟以内,其中最短时间从抵达医院至堵塞心脏血管开通仅为34分钟,远低于专业指南要求的90分钟,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