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胖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如何保持健康理想的体重?今天我们特别邀请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廖鑫主任医师为您聊聊关于减重的话题。
廖 鑫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内科教研室主任 内科住培基地主任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学组、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委员
贵州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基层糖尿病防治学组组长
贵州省医学会骨质疏松暨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遵义市内分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遵义市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遵义市医学会骨质疏松暨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专家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肥胖是单纯的营养过剩还是疾病呢?
肥胖不是一种单纯的营养过剩,而是一种疾病。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超过了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还会增加社会医疗负担,因此目前也成为了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20年国家营养与健康状况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患病率已然超过了糖尿病,两者加在一起就超过50%,也即成年人中超一半人群体重超标。6-17岁未成年人超重、肥胖率也从2015年的16%升至19%。放眼全球,肥胖人群超过10亿人,目前无论是肥胖人群还是糖尿病人群,我国患病人数均列全球首位,更严峻的是,我国潜在肥胖人群数量巨大,如果不进行及时重视或干预,这些人群未来将会加速演变成肥胖患者。
肥胖的隐患和危害有哪些?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可能造成机体多种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是很多代谢性疾病的根源,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肥胖还会引起医疗费用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等社会及个人问题,并引发自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也体现了国家对体重管理的重视。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肥,更是通过科学的方式维持健康体重,预防慢性病发生。
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指数和标准是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目前定义肥胖常用的指标是BMI,我们称为体质指数,或叫体重指数,能够简单的评价是否超重或肥胖,计算非常简单,即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中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 18.5≤BMI<24,BMI<18.5为体重过低,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但这个指标不能很好的反映目前我国人群更多见的腹型肥胖,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啤酒肚”,因此还可以根据腰围来判断是否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为腹型肥胖。
“体重管理”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肥胖或者体重增加是否由某些内分泌代谢疾病所导致,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等。如患者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且出现乏力、怕冷、便秘、水肿、嗜睡或者出现腹围增加、四肢纤细、皮肤紫纹、瘀斑等症状,则需要除外这些内分泌疾病所导致的继发性肥胖,如果有这些疾病就必须由内分泌专科医师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果没有合并这些疾病,专业医师或营养师则需要根据个体特征(如体脂率、代谢水平、健康状况),来制定涵盖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等的个性化方案,并进行长期监测与调整。体重管理是一种长期的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方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调节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改善代谢功能,最终要预防超重、肥胖带来的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育龄女性常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甚至肿瘤等)。
针对肥胖人群,目前临床主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治疗呢?
肥胖的治疗贯穿始终的肯定首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再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全程治疗的基石。包括营养、运动、心理指导等方式。首先饮食是最重要和基础的措施,建议采用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并且是要贯穿全生命周期。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建议不要久坐。
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因为很多患者可能合并心理疾病,包括社会对肥胖患者的歧视导致患者抑郁,因减重失败所带来的焦虑等)可通过放松训练等方法排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获得社会支持(积极与家人、朋友分享减肥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帮助。
现在网上流行的轻断食、纯素食、不吃晚饭等减肥方法可取吗?
首先饮食肯定是体重管理的基石,要获得长期的理想体重,首先是要讲究均衡、科学、合理的饮食,不能单纯的通过减少某一种食物的摄入来减重。首先需要补充足够优质蛋白质。“比如牛肉、鱼、虾,以及鸡胸肉,这些肉类富含的优质蛋白质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抑制脂肪生成。7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这些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缺一样都会造成营养不良。而在减重中要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的时候,适当少吃,并且要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很多患者不吃饭或者主食其实也不可取,应该通过摄入玉米、红薯、大黄米、豆类、薯类等粗粮来增强饱腹感,并及时补充维生素,进而起到科学减重的作用。当然,适度的轻断食可以通过减少热量的摄入而减重,患者可以在专业医师或者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我们目前也在通过轻断食的饮食干预方法来治疗和缓解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如果饮食控制和运动都无法解决减重的问题,是否要考虑药物和手术呢?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外,药物治疗也是目前肥胖患者的重要辅助手段。当进行了充分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后,体重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也可能有些肥胖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减重药物进行治疗。目前用于减重的药物相对安全,但药物有一定的禁忌症和副作用,不能自行使用,必须在专业的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和处方下进行。但药物治疗后的复胖问题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所以还是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长期、慢性的饮食干预,适当的运动也是体重管理和肥胖患者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当然,如果在充分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基础上仍然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可以考虑减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
有一种观念认为,减重门诊就是单纯的减肥门诊,这样的认知正确吗?
这样的看法显然是不对的,体重管理门诊主要是从营养、运动、心理支持等角度进行多学科的联合治疗,能为自身控制体重无效、反复减重失败或重度肥胖的人群提供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减重方案。为了更好地帮助市民科学控制体重,健康生活,我们医院层面也非常重视,专门整合了内分泌科、胃肠外科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成立了一个联合减重门诊,给患者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个性化减重方案,通过肥胖病因的筛查、并发症的检测、生活方式的干预及指导和减重防治,不仅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而且通过预防和管理降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达到减轻体重、降低体脂、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哪类人群需要到医院进行体重管理?
主要分为三类:
1.经过3-6个月的单纯饮食、运动干预体重下降仍<自身体重5%者;
2.超重/肥胖合并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并发症者(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血压、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
3.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且出现乏力、怕冷、便秘、水肿、嗜睡或者出现腹围增加、四肢纤细、皮肤紫纹、瘀斑等继发性肥胖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