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是一场与死神争夺“黄金时间”的生死较量。 然而,频发的致命悲剧往往源于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与早期处置失当,并因偏远地区蛇伤救治资源稀缺、专业化蛇伤救治网络尚未完全建立而被放大。关键救治时机在辗转求医中蹉跎,生命随之逝去。这些沉痛的案例,如同带血的警钟,尖锐地揭示了当前最紧迫的两大短板:①规范化毒蛇咬伤应急处置科普缺失;②高效运作的专业化蛇伤救治网络不足。
生命经不起等待。广泛普及科学、实用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构筑自救互救的第一道生命防线;而加速建设覆盖广泛、响应迅速、具备抗蛇毒血清供应与规范处置能力的蛇伤救治中心网络则是打通“黄金时间”生命通道的关键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守护民众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
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并完善毒蛇咬伤科普教育体系与高效协同的专业化救治网络已是时代赋予我们刻不容缓的重任!
“贵州省蛇伤救治中心”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喻安永主任
毒蛇咬伤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约有180万例蛇咬伤事件,导致超过9.4万人死亡,数十万人致残,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基于此,《创伤外科杂志》提前10个月组织策划重点专题“蛇咬伤”(特邀执行编委:喻安永教授),相关文献将于近期正式发表,敬请期待,http://www.dph-fsi.com:8010/#/, 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文献1. 创伤科普:《蛇咬伤后的急救误区和自救指南》
①毒蛇咬伤分类
夏秋两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蛇伤高发季与蛇类繁殖期、农忙期重合,而长江以南各省为蛇伤高发的区域。云南、贵州以竹叶青、烙铁头、高原蝮咬伤较多,四川、重庆以烙铁头、短尾蝮咬伤为主;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短尾蝮、尖吻蝮、竹叶青咬伤为主;福建、台湾以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为主;广西、广东、海南以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洛铁头、眼镜王蛇为主。根据蛇毒对机体的效应,分为神经毒类: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血液毒类:竹叶青、烙铁头、蝰蛇等;细胞毒类:眼镜蛇等;混合毒类:眼镜王蛇、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等。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眼镜蛇与眼镜王蛇喜欢白天活动(9:00-15:00),银环蛇则多在晚上活动(18:00-22:00),蝮蛇白天晚上均有活动。
②毒蛇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毒蛇咬伤的牙印有1~4个,一般2个,牙痕较深而粗大,并且有一定的间距,大牙后可有锯齿状细牙,呈“八”字形或倒“八”字形排列(图1);无毒蛇咬伤的牙痕比较浅而细小,个数较多,间距较密,呈锯齿状或弧形两排排列(图2)。
③毒蛇与无毒蛇伤口情况
毒蛇咬伤所致的伤口多有麻木或剧痛感,并逐渐加重,伤肢迅速肿胀,伤口出血少许或出血不止,部分伤口出现水肿、血疱、瘀斑、溃疡和坏死;但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后无明显的伤口局部症状。无毒蛇咬伤所致的伤口无麻木感、肿胀、出血和坏死等,仅表现为外伤样的少许疼痛,数分钟后疼痛逐渐减轻或彻底消失。
④现场急救
发现蛇类时保持静止,缓慢后退至安全距离(至少2米),避免直视或挥舞工具挑衅,蛇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蛇咬伤后应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20呼救,切勿奔跑,也不要主动攻击或捕捉蛇;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如蛇形、蛇头、蛇体和颜色,有条件时最好拍摄致伤蛇的照片。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脚链、手表、较紧的衣/裤袖、鞋子等,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伤害。全身制动,尤其受伤肢体制动,可用夹板固定伤肢以保持制动,受伤部位相对低位(保持在心脏水平以下),尽快将伤者送到医疗机构。可使用绷带、布条或衣物在伤口近心端5~10 cm处绑扎(图3),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每隔30分钟解绑一次,放松1~2 min,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另外,可采用加压垫法,简单有效。
⑤急救禁忌
除有效的负压吸毒和破坏局部蛇毒的措施外,避免迷信草药和其他未经证实或不安全的急救措施,如用嘴吸出毒液可能导致施救者中毒或感染;冰敷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加速组织坏死;错误使用绑带捆扎可致循环中断和组织坏死;切开或灼烧伤口企图排毒可能导致感染,加重病情,引发并发症。
注:本科普图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920医院徐雁华、肖淑利大夫;部分内容源自《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文献2 述评:《毒蛇咬伤的诊疗现状与发展方向》
姜栩恒,喻安永
毒蛇咬伤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从局部组织损伤到危及生命的全身性影响,主要由蛇毒中的多种蛋白质和酶类引起。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唯一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但其应用受限于生产成本高、保障困难、过敏风险及对部分蛇毒的特异性不足等问题。近年来,AI赋能的毒蛇咬伤诊疗方案与手段快速发展。本述评系统总结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特别强调了AI在诊断支持和治疗优化中的潜力,以及基于蛇毒分子机制的小分子药物开发的重要性。
文献3《外敷中药治疗蛇咬伤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网状Meta分析》
蔡亚林,杨国盛,钟 涛,等
主要结果:相较于单独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加用外敷中药治疗蛇咬伤治愈率更高,肿胀和疼痛持续时间更短。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常规治疗联合蛇伤散与虎杖膏的治愈率最高,其次为双黄蛇药散;常规治疗联合蛇伤膏的消肿时间最短,其次为鲜药半枝莲,而后双黄蛇药散;常规治疗联合使用四黄散止痛最快,其次为蛇伤膏与双黄蛇药散。
文献4《贵州遵义地区毒蛇咬伤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救治体会》
刘安平,薛植瑞,陈江华,等
主要结果:遵义地区致伤蛇种以蝮蛇(58.61%)、不明蛇种(27.42%)和五步蛇(12.94%)为主,竹叶青蛇(0.77%)、眼镜蛇(0.09%)、眼镜王蛇(0.09%)、白头蝰蛇(0.09%)极其少见。患者各年龄段均有分布,41-70 岁占比最高(58.10%),男女比例1.35:1。6-9月为毒蛇咬伤高峰期,84.41%的患者在伤后24 h内就诊。四肢咬伤占99.57%,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及出血。60.24%使用抗蝮蛇血清,13.11%使用抗五步蛇血清。17.99%的患者需输血,其中 77.62%为不明蛇种咬伤,20.48%为五步蛇咬伤,未使用抗蛇毒血清患者的输血比例较高。蝮蛇咬伤预后最佳(90.35%),五步蛇次之(81.46%),不明蛇种预后最差(57.81%)。
来源:创伤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