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 自强 敬业 创新
您的位置:首页 > 就医指南 > 健康教育

重视身高管理,走出家长误区

作者:预防保健科:王静  2020年8月31日  阅读次数:1706

重视身高管理,走出家长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酷的竞争,身高已成为学业、婚姻、工作的砝码,孩子的身高成为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儿童保健门诊常常会有女孩来月经两三年,男孩出现喉结、变声后,父母才带着孩子前来就诊,希望孩子长更高。要想让孩子长得更高,首先要了解身高增长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走出认识误区,以避免孩子错过促进身高增长的最佳机会,甚至造成终身遗憾。

一、身高增长的规律

足月儿出生的平均身长是50cm,第二年增长12.5cm3岁至青春前期每年身高平均增长5-7cm。到了青春期,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整个青春期平均持续3-4年,女孩增长23-25cm左右,男孩增长28-30cm左右,最终骨骺闭合,青春期结束,身高就不再增长了。

根据生长规律,如果孩子身高存在以下情况,需警惕异常身高发生可能:

身高处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三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2D(两个标准差)时即为身材矮小。

生长速度:3岁以下生长速度低于每年7厘米,3岁一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低于每年5厘米,青春期低于每年6厘米。

建议家长定期对孩子的身高进行测量,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上述异常情况,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就诊。

二、家长误区

误区1  孩子不喜欢吃饭,挑食,是营养不够,多吃点好的,孩子就能长得高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缺乏营养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现在营养不均衡、营养过剩的现象倒是十分普遍。三岁以后调控孩子身高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营养而是生长激素。倘若过度喂养、滥用补品及保健品,往往导致孩子肥胖甚至早熟,这些情况会使骨龄提前,反而影响最终身高。

误区2  父母高,孩子也一定不会矮  

身高的影响因素,遗传占70%左右,还有30%左右和后天因素有关,父母高,孩子长高的可能性大,但是除了遗传以为,后天因素对身高的影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个子高的父母子女不一定高,仍然需要关注其孩子身高增长的整个过程。

误区3  父母矮,孩子就一定矮            

身高虽然有较大的遗传几率,但后天努力才是决定最终身高的重要因素。先天不足,后天来补,即使父母个矮,通过后天对营养、睡眠、运动的优化以及内分泌、心理等的及时干预,充分发挥孩子后天的成长潜能,也有可能长成大高个儿。

误区4  孩子现在不矮,长大了也不会矮  

青春期前孩子身高较其他同龄儿童长得快,长得高,需警惕性早熟可能。早熟会导致孩子骨骺提前闭合,成年身高矮小。提醒家长们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的变化,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性早熟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旦发现孩子有早熟迹象,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

误区5   孩子是晚长,现在矮点没关系,再大些就会长高的

“晚长”医学上称之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其他孩子停止生长或生长速度减慢之后,他/她们却出现身高猛长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不能凭空断想孩子是晚长,晚长孩子骨龄在一定范围内落后,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且需除外引起矮小的其它相关疾病,所以说,一定要经过专业医师的鉴别,避免盲目等待,若骨骺闭合,孩子长高的时机也就错失了。

误区6   反正骨骺没闭合之前都可以干预,等发育了再治疗也来得及

骨龄越大,生长空间却越小,骨龄越大对药物的敏感性也越差;年龄增长,体重增加,药物剂量增加,治疗费用也随之增多,当孩子被正规医院专科医师确诊可以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疾病(如GHDISSSGA、特纳综合征等)后,建议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在没有专业帮助的情况下,一些父母购买昂贵的补品或是所谓的增高药物给孩子服用,结果由于产品中含有大量激素,导致发育提前、性早熟等的发生,反而影响了最终身高。对于矮小的治疗,建议咨询专科医师。

 


Baidu
map